当前位置: 首页 > 产品展示 > 武鲳边鱼苗

连续放生38年中华鲟的状态还是极危700多万条鱼苗哪里去了?

时间: 2023-11-16 20:37:40 作者:武鲳边鱼苗

产品详情 PRODUCT DETAILS

  原标题:连续放生38年,中华鲟的状态还是极危,700多万条鱼苗哪里去了?

  “放生”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词汇了,原本这一善意的举动,这些年来由于一些人盲目放生,并且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,导致人们对“放生”颇有微词。

  与盲目放生不同,科学合理地放生对各方面都是有利的,尤其是对于一些濒危物种来说,人为放生还可以将其从灭绝的边缘拯救回来,就拿中华鲟这一物种来说,其种群的恢复,就有赖于人为放生。

  在过去的30多年时间来,人们陆陆续续往长江放生了大概700多万尾中华鲟。

  每年的春季,是中华鲟放流的季节,今年的放流活动在三月份举行,在三月下旬,人们分批次共放流了20万尾不一样的规格的中华鲟。

  说到这里可能很多小伙伴会存在疑惑,近些年来,每年都往长江放生数以万计的中华鲟,38年来共计700多万尾,按理说这么多的鱼苗放下去,中华鲟早该鱼满为患了。

  事实却恰恰相反,中华鲟的生存状态依旧是濒临灭绝,在“中华鲟保护日”时,科学家更是公布了“连续5年未监测到野生中华鲟自然繁殖现象”,为何会这样?

  中华鲟是一种体型较大的鱼类,成年之后通常能长到50-260公斤,体长为0.4-1.2米,最大的个体甚至能达到5米。它们是长江里体型最大的鱼类,因此也被称为“长江鱼王”。

  中华鲟的外表与一般的鱼类差别很大,身体呈纺锤形,脑袋尖,嘴巴长,口前有4条吻须。它的身上有五行大而硬的骨鳞,体侧、腹侧各两行,背面一行。

  中华鲟是肉食性鱼类,而且它们的食性很窄,主要在水底活动,进食一些小型或者行动缓慢的底栖动物。

  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,早在恐龙存在的时代,它们就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。它们的生命周期很长,能达40年,有着活化石之称,也被称为“水中大熊猫”,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,在其他水系也偶有出现。

  中华鲟是溯河洄游型鱼类,在秋季的时候,它们会溯江而上到达产卵地,不过与大家想象得不一样,它们并不是一直溯江而上的,而是走走停停,有时甚至会在中途河道的坑洼处潜伏起来,一动不动就是好几天。

  其实这么多年来,对中华鲟的保护意识早已深入人心,最直接的例子,就是有不少渔民都曾误捕过中华鲟,无一例外都是迅速将其放归河中。

  比如浙江温州的渔民,就曾捕获了一条近一米的中华鲟,然后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放生了。还有上海的一名市民,曾在石洞口电厂发现了一条中华鲟,担心其离水的时间太长可能会死亡,于是立即带到石洞口码头放生了。

  尽管人们保护意识强,加上30多年的持续放流,中华鲟依旧极危,那么放生的这些鱼都到哪里去了呢?

  中华鲟是一种人工饲养繁殖难度比较大的鱼类,早期由于养殖环境和技术的缘故,人们放流的中华鲟大多数都是一些幼苗,放流到长江之后存活率极低,所以早年的放流活动,大多数都是属于无效放流,真正有效地放流,则是在最近的几年时间里面。

  得益于养殖技术的进步,如今人们已经能将一条中华鲟从鱼卵养大至成年,所以近些年放流的个体,通常在20厘米以上,在长江里面,基本上没有天敌能够吃它们了。

  但是中华鲟入江之后,会先游到大海中生活10多年时间,之后才返回长江中产卵,所以这几年有效放流的个体其成效还未显现出来。

  在2020年1月份的时候,农业农村部发布了一个计划公告,就是著名的《长江十年禁渔计划》,其目的很明确,就为了让长江休养生息,不至于到最后无鱼可捞。

  长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,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面,由于过度捕捞、环境污染等问题,导致长江的生态越来越差,长江生物完整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,所以保护长江生态,是迫在眉睫的事情,《长江十年禁渔计划》自然也就应运而生。

  《长江十年禁渔计划》对于中华鲟的种群恢复来说无疑是极为有利的。中华鲟是大型肉食性鱼类,它在长江ECO里面,所处的生态位相当于虎豹之于森林ECO下,只有基础猎物数量充足,才能承载它们的生存。

  十年长江禁渔已逝去了近三年,成效慢慢的开始显现,比如在去年“桃花汛”时期,不少河段的浅滩上鱼儿密密麻麻,甚至鱼多到将河水“染”成了黑色,用市民的话来说就是“鱼多到爆棚了”。

  当然更重要的是,十年禁渔不单单是让长江的鱼类增多,也让长江的生态得到一定的改善,最终适合各类原生鱼类生存,自然也包括中华鲟。

  中华鲟保护和放流是一项长远的事业,短时间内可能特别难看到成效,但相信在人们持之以恒的保护和放流下,中华鲟的数量会渐渐增多,最终摆脱灭绝的命运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